教育资讯

双减落地,国内的中小学教育培训机构遭遇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危机,纷纷转向职业教育赛道,中国职业教育市场红海大战即将揭开序幕,职教龙头中公教育瞬间强敌环伺。

最近朋友圈流行一种论调说,中国的职业教育应该向德国学习,看到这里,笔者想从教育体系、思想意识、学生群体等多个角度与大家聊聊,德国职业教育到底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01 灵活教育体系,构筑强大职业发展路径

说到德国的职业教育,就不得不提到它的教育体系。普鲁士王国是最早设立国民教育体系的王国。

目前的中小学教育体系,或业内人称之为K12的教育体系最早是18世纪的普鲁士率先实施,发展到今天,德国的教育体系也发生了很多的转变。

1000 (2).png

与国内的九年义务教育不同的是,德国大部分州的小学是4年(也有的是6年)。在第四年,学校老师会根据学生的在校表现向家长给出建议,到底是继续上中学、考大学的传统上学,还是选择“其他”

当然针对这一点,有支持者,也有反对者。支持者认为,学生从五年级开始分流,进入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校学习,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因材施教,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反对者则认为,学生从小就被划成不同层次,会感到被差别对待,心理会产生一定的落差

德国的教育路径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小学毕业之后,德国学生可以选择就读文理中学(Gymnasium)考大学或其他;也可以走职业发展的道路,就读实科中学(Realschule类似于国内的中专);实力差一点的可以就读职业预校(Hauptschule),还有专门的特殊学校为有身体缺陷的孩子提供受教育的机会,还有一种学校叫做综合性中学(Gesamtschulen)包含了以上三种类型的中学。

不同的学校类型有着不同的特点,也会引导学生走向不同的学习路径。

这里就要先说说德国高校的类型和特点,德国主流高校是“综合性大学(Universit t ,简称Uni)”与“应用技术大学(Fachhochschule,简称FH,此类学校类似于国内的理工科技大学)”,综合性大学(Uni)偏重于“理论研究”,专业设置比较全面,可以从本科一直读到博士

应用技术大学(FH)则侧重于“实践应用”,以职业技能为导向,只能读到硕士,专业设置方面不如综合性大学多,偏重于技术应用,一般没有博士学位,但应用技术大学毕业的学生可以申请综合性大学(Uni)的博士课程,继续学习

文理中学(Gymnasium)的学生基本就是读完4年初级阶段(初中),读3年高级阶段(高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喜好,自由选修课程,最后参加德国高中会考(Abitur),获得高中文凭,申请进入“综合性大学” (Uni)或应用技术大学(FH)学习。

但近年来有一个现象,越来越多的文理中学的毕业生选择进入职场或则接受职业教育,还有就是这类学生也开始针对新型职业或热门工作需求的重点科目进行学习,从而缩短在校时间,及早进入社会工作。文理中学高阶也会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供有关职业的重点科目,如科技高中,经济高中,高级专科学校等等。

1000 (3).jpg

实科中学(Realschule)一般是4年,之后可以进入职业学校学习2-3年,也可以进入文理中学的高级阶段学习,一般进入高等教育之前学习时长为12-13年,与文理中学一样,毕业后可获得中级文凭。想继续深造可以选择应用技术大学(FH)。此类中学是效仿普鲁士的中学而建立,学生大部分来自德国中产阶级家庭,教学成果显著,是德国专业技术人员输出的主要阵地之一

实科中学的成功离不开两个主要因素,一是实科中学的教学内容重视德国转型成为第三级产业的社会背景二是学生由此毕业可获得“中级文凭”,并具有多向发展的可能,既有着较高的职业发展路径(成为专业的技术人才);还可以继续深造进入应用技术大学(FH)。

1000 (4).jpg

职业预校(Hauptschule)其前身是国民学校进阶(Volksschuleoberstufe),1964年改为此名。此类学校类似于国内的中专、职高学校,以职业教育为主,学生绝大部分成绩较差,社会背景弱势,亦或者德语为非母语者,所以整体生源不佳,此类学校在德国乡村较多。

1000 (3).png

有鉴于此德国个别州的教育委员会通过决议,开放了职业预校与实科中学的转学制度,从而改变职业预校学生受教育的处境

从以上的德国教育系统中,我们不难发现,德国学生进入某种类型的中学之后,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一路走到黑,学生中途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选择,有着很强的灵活性,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

02 德国职业教育为什么成功?

德国职业教育为什么会源源不断地输出技术型人才,并成为典范。透过现象看本质,我认为一种务实精神,用当下流行的说法就是所谓的“工匠精神”,不怕吃苦,不怕受累,埋头苦干,不断钻研创新,这也使得德国在二战被炸成废墟之后,用了短短不到二十年的功夫就一跃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其中职业教育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000 (5).jpg

笔者将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归纳为以下几个要素:

第一,师资队伍强大。德国的职业学校遍布全国,有的职校有着数百年的历史传承,校龄甚至远超国内的“清北”。

拿破仑战争之后,德国引入了教师资格认证,大大提升了德国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发展到今天更是训练有素:一方面德国的教师筛选十分严格,一方面有着丰富的工作或实习经验,从而具有很强的复合型教学经验。

这些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和实践基础。所以从事此类教育的师资,都是集理论、技能、师范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

第二,国家和企业强强联合。德国作为世界工业大国,旗下工业体系发达而完备,尤其是汽车、机械、化工、电子等诸多领域世界领先,这也为技术型人才创造了巨大的就业市场。

1000 (6).jpg

起码不会因为职场竞争而出现所谓的“内卷”,现实是即使到现在德国专业技术型人才依然缺口巨大,供不应求。前两年在国际妇女节上,德国教育部长还呼吁女性加入到科研技术领域的岗位中来。

此外,德国政府在职业培训方面投入约200亿欧元(折合人民币约1500亿元),其中德国企业贡献了大约85%的费用。总的来说,政府扶持,企业支持,职业教育自然大有可为。

第三,社会重视技术型人才。从以上内容,不难看出德国民众、政府以及企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与投入。从德国的教育体系中,我们也会发现德国职业教育发展路径的灵活性和多样化。

其中德国民众对职业教育的态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拿实科中学的学生来说,这些学生大部分来自家庭条件优渥的中产阶级家庭,学习成绩也非常不错,这也可以看出德国家庭对职业教育的态度是开放、支持和认可,反观国内就不容乐观了,下面我会讲到。

第四,职业教育的典范——双轨制。“双轨制”在国内也称“双元制”,其教育的本质是校企合作,学生在学校学习两天理论知识,在企业进行三天时间,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一种教育方式,真正做到了学有所用、学有所长。我国职业教育从上世纪90年代引入此概念,经过二三十年的发展已成为普遍的共识。

1000 (7).jpg

在具体培训方面,学生与企业的师傅是“师徒关系”(当然与国内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性质不一样),企业里的老师既是员工,也是老师,既享受着丰厚的经济补贴,也承担着教授学生的义务,这也真正达到了“校企联培”的目的。

在这方面,德国职业教育做得比较好的是,学生作为一个自由的主体个人,接受企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从而开发个人潜能,为进入职场做好准备。反观国内,就变味了,有不少职业学校打着校企培训的幌子,行拉人头招流水线工人之实

以上说明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离不开国家、学校、民众、企业和学生群体多方的努力,缺少一方都可能使得职业教育变味儿。

03 转变思想意识,职业教育才能崛起

针对德国职业教育的成功之处,我们又有哪些需要改进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000 (4).png

第一,思想观念需要改变。目前国内普遍的社会思想是“学而优则仕”,考好高中,读好大学,找好工作。

当然这与千百年来的遗毒不无关系,古有“士、农、工、商”的阶级排位,工匠排在农民后面。当然这与中国农业经济有关。

但即便发展到当今社会,依然对工匠(或技术型工人)依然存在着某种偏见,“工字不出头”就是其中的典型。

所以在大部分家长的心里,上高中、考大学才是王道,985、211才是终极理想。至于职业教育,只有当孩子学习不好,升学无路才会选择,这也大大提高了选择的时间成本

社会大众对职业教育的选择不是与时俱进,而是随需应变。

就前些年大火的高校专业来说,上个世纪末,中国成为制造业大国,更是被称为“世界工厂”。于是国内高校的机械制造等专业一度成为热门专业,年年扩招,年年缺人。

为何?

因为大部分毕业生毕业之后学非所用,学校里学的知识与真正的工作实践脱钩,于是要么进入工厂沦为流水线工人,要么毕业之后转行了。

于是就会出现不少人大学毕业之后才知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重新接受职业再教育,这不仅付出了巨大的时间成本,而且金钱成本也非常可观

当下国内教育的问题之一就是教育成果往往与职业需求相悖,即学的知识与职场需求脱钩。当然教育部门或许也意识到这一点,最近几年在职业学校推进“1+X,即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证书”,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第二,社会需要对职业教育更多的尊重和认可。不光是家长对职业教育有着某种偏见,当下社会环境也是如此,大家不会认为上职高或高职会比985、211或本科香,但是务实的德国人会这么认为,一方面社会条件允许,一方面职业教育能让学生充分掌握职业技能。

还有国内企业在职业教育上的投入也是差强人意,很多大型知名企业招聘的技术岗位绝大部分面向的是高校毕业生,甚至非985、211不用。

例如去年河南某卷烟厂自称,流水线工人都是毕博士业,国内这种“杀鸡用牛刀”的现象已经屡见不鲜,并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所以针对技术型人才不仅要给予更多的社会认可和尊重,还要给予优厚的福利报酬

第三,需要更加强大的师资团队。社会如果对职业教育有了更多的认可,那么职校也会更好地吸纳优秀的人才进入该领域,尤其是那些有着强大的理论背景,还曾在一线有着丰富经验的复合型的人才。

1000 (8).jpg

第四,国内高校需要贡献更多力量。参照德国的教育体系,当下国内的教育体系还是不够灵活,职业学校学生的上升路径相对较少。反观德国职校毕业生工作几年获得职称之后,可以自由申请德国,而且是免试入学。就好比国内清华大学招收职高毕业生一样,很不现实。所以国内高校在职业教育上的贡献是远远不够的。

第五,双元制需要学校、企业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国内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存在很多弊病,不少是有名无实,这需要政府监管的同时,还要厘清学校、企业、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

1000 (5).png

很多时候,所谓企业实践变成了变相的雇佣关系,企业以实践之名,行劳动剥削之实,同时企业向学校输送利益,以此来找廉价劳动力,学校一方面收取学生的学费和在企业的劳动费(部分或者全部),一方面收取企业孝敬的钱,着实可恶,需要国家政府部门予以严厉打击!

在师徒制方面,国内的师徒制掺杂太多情感因素,应该在制度上予以防范,企业里的培训者或者说老师,不仅有义务给予学生实践指导,还应该享受工资津贴,这也是企业的责任所在,而不应该让企业里的师傅将学生变成剥削和压榨的对象。

所以当下国内职业教育的双轨制,应该彻底解决学校、企业、学生三者的责任与义务,实现三方的共同发展和促进,和谐共生。

第五,职业教育需要规范和监督。这两年,国家对职业教育也寄予了厚望,政策上也给予了很大鼓励和扶持,但随着K12教育市场的转冷,职业教育赛道变热,巨头们纷纷涌入这一赛道,竞争加剧,难免会出现问题。

就像上面早已存在的问题,政府层面需要给予关注和监管,在资质审查和市场监管方面也将加大投入,从而促进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

第六,职业教育应更加多元化。国内无论是中等职业院校,还是高等职业院校,虽然在专业设置上比较齐全,但是水平参差不齐,教学水准高低不一,一方面,不少学校受限于资金的限制,投入不够;一方面,院校师资以及软硬件设施还有待提高。

调整培养策略,培养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如果国内职业学校能达到比肩一流高校的实力,中国职业教育的崛起只是时间问题。

最后,当下国内的职业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但发展前景依然广阔,最终的成功,需要社会与大众的认可,政府与企业的支持,以及良好的就业环境等为职业教育的腾飞创造条件。


新闻资讯
更多

城市选择

澳门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
台湾省:
江西省:
青海省:
甘肃省:
陕西省:
山西省:
河南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海南省:
广东省:
福建省:
浙江省:
安徽省:
江苏省:
山东省:
河北省:
辽宁省:
吉林省:
黑龙江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
西藏自治区:
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重庆:
天津:
上海:
北京:
客服中心
在线-微信客服扫一扫不用添加好友,你好:欢迎了解
技术支持: 淘福 | 管理登录
seo seo